出生于洛阳伊川县的石毓智教授,1963年出生,斯坦福大学博士(1999)和访问学者(2010),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硕士(1995),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校区研究员(1995-1996),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职。著有《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纵横中国梦》《中国教育与世界的距离》《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中国人的逻辑》等。
“我是一个洛阳人,地地道道的洛阳人,离开家乡十几年,每当想起洛阳,会觉得十分骄傲。每年都会回来,所以,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离开家乡。”
对于家乡洛阳,石毓智很坦率地说:“洛阳,比较保守,相对于沿海城市,各方面包括教育思想观点都比较保守。洛阳是座古城,但文化底蕴深厚是财富,也会成为包袱。”所以,他认为,洛阳要发展,不光是硬件要跟得上,更应该思想跟得上时代步伐。
洛阳,是个神奇的城市,站在洛阳,会心有天下。石毓智就是这样一个心有天下的人,他说,自己一直在做一个工作,就是从民族思维等各方面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的创造力没有被开发?要反思,如何才能提升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古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我看来,思维方式决定命运。”
“这次回洛阳,走了好几所学校,感触很深,尤其深深感觉到儒家文化对中小学有很深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世界遗产,应该保护,应该弘扬,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人文,并不是科学的,科技含量少。未来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要认识到儒家文化缺失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所以,应该从小学开始,不仅学习国学经典,更重要是学习西方古代经典,文化精神,独立精神批判性思维”
石毓智教授提到自己这次在讲学过程中在学校以及在机关和大家互动时的情景,反差特别明显:比如在高中与学生互动气氛非常热烈,长达1个小时,而到了机关,基本现场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给人带来的从上习惯。
他说,“在美国,大学生培训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会选取有效信息,要能批判性看问题。教育观念,行政管理观念,要有创造性的人才必须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有创造性的管理体系。”
石毓智教授20年从事学术研究,经历各种质疑、批判和争议,对此,他觉得面对不同问题,这种现象很正常,这与中国人普遍的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习惯上同思维,其实,这不一定是好事,面对事情“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反而高度一致的需要警觉。是不是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是不是少了求真的态度?中国在求真方面还有不少的提升空间,放弃独立思考,放弃批判质疑的能力,这是不可取的。”
提到关于石毓智教授的中国梦,美国梦论说,他告诉我们在前后写这;两篇文章的时候,经历了戏剧性的过程:其实,两种观点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东西方价值观不一样,梦想也不一样,第一篇《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七大特征》是根据习大大的倡议写着玩的,本是无心之作,没想到发表之后,铺天盖地的转载。”
“不到两个星期,习主席访美,于是又写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相同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遭遇网友质疑,尤其财经网把两篇文章标题放在一起,并配上评论:专家就是专家,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批判与讨伐,但与此同时,在美国,确是截然不同的情况,不少人甚至教授都发来电子邮件与他探讨,这种东西方天壤之别的现象很有意思,也正因此促成了《纵横中国梦》一书的出版。
洛阳、牡丹、奇葩......这是石毓智教授格外讲到的一点:“奇葩,这个词原本是褒义,到现在变成贬义,反映出来的大众对特立独行的否定。”“洛阳是孕育大思想家,大哲人的地方,以后一定还能出现类似老子的世界级人才。洛阳人要学会牡丹精神,要敢于做奇葩,洛阳才会真正恢复文化的辉煌!”
相关阅读:
洛阳籍学者石毓智:让历史文化积淀在教育中发挥力量
22楼会客厅:对话教育局长侯超英
开拓成才路 共圆就业梦——“聚焦洛阳职业教育”系列专题
|